2017年03月06日星期一上午9:30-11:00,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学者Barak Aharonson在嘉庚二(成枫楼)203教室分享了主题为“谁的经验重要,是网络印记,是合作者经验还是联盟轨迹?(Whose Experience Matters Network Imprinting, Partnering Experience and Alliance Trajectories)”的演讲,主要内容是一个企业最初的联盟形式(二元联盟或多方联盟)会在企业身上留下印记,从而影响企业后续的联盟路径吗?这种后续的路径会强化还是弱化这种印记?一个企业的后续联盟路径是否受其合作伙伴的初始联盟及后续联盟路径的影响?讲座参与者包括唐炎钊教授、宋培林教授、刘雪峰教授、李卫东教授、白云涛副教授、熊英子副教授、刘潇肖助理教授等多名老师以及众多企业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唐炎钊老师首先致开幕词,欢迎Barak Aharonson的到来,并请Barak Aharonson作报告。在报告开始前,Barak Aharonson首先进行了自我介绍,介绍了自己当前的研究领域:Alliances/Networks、Geographic agglomerations等,并以发问的形式开始了本次报告,然后按照引言、变量定义、理论发展、研究假设、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处理、结论和启示、未来研究方向等顺序对研究假设一一进行了验证和解释,期间白云涛等老师频频互动,极大活跃了本次讲座的气氛。Barak Aharonson专题报告结束后,白云涛、刘雪峰老师及研究生针对本次报告提了相关问题,比如如何定义“first experience”、本研究数据收集和处理等相关问题,Barak Aharonson对现场提问一一进行了解答。

专题报告结束后,李卫东老师询问Barak Aharonson如何评价当前的波特五力分析战略模型,Barak Aharonson认为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只是一种分析工具,运用模型进行分析时很多因素没有考虑在内,比如在分析蓝海战略时就忽略了很多因素,该模型主要适用于案例分析。随后,李卫东、白云涛、刘潇肖等老师探讨了波特五力分析模型静态动态转化问题,指出该模型属于静态模型,很难进行动态转化。紧接着,李卫东老师又提出了“实证研究能不能发现真理?”、“5G技术的推出将对世界经济有何影响?”等问题,在场老师和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氛围热烈而有序,鲜明新颖的观点赢得了在座师生的一片掌声。

这次主题为“谁的经验重要,是网络印记,是合作者经验还是联盟轨迹?”的讲座,Barak Aharonson展现出了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幽默诙谐的报告风格,开拓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几位老师都参与了讨论并发表了各自独特的观点,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