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新闻
首页 /  学院概况 /  系所中心 /  会计学系 /  本系新闻 /  正文

"厦门大学会计学科教师与研究生系列Seminar"之二十一专题报道

编辑者: | 发布时间:2017-12-25

本次Seminar20171222日早在嘉庚一409室举办,由张国清教授主持,14级博士张津津报告。本次报告内容题目为《巡视制度可以抑制央企高管腐败吗?》
 

研究背景是在十八大下的反腐风暴。由于政策执行中的涟漪效应等,高压反腐的政策压力存在导致效力衰减的现实难题。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把巡视制度确定为党内监督制度,不断赋予其高强度的监督力和威慑力。从2013-2015年,中央巡视组对央企巡视试点到全面推开,完成了对中管央企的巡视全覆盖。这就为从理论上验证巡视制度对腐败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论文的理论分析首先在于治理腐败的关键是良好的制度建设,其次是政府管制带来的强制性压力迫使企业内部去治理腐败。此外,巡视制度还存在强大的震慑效应。最后,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工作公开范围不断扩大,有关巡视对象、巡视进度、范围、巡视成果以及后续追踪等信息都及时通过媒体公开,借助媒体发挥并扩大其震慑作用。因此,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巡视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建设,带给企业高管的强制性压力以及震慑力,能够抑制高管腐败行为。该文提出假设: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巡视制度能够抑制央企高管腐败行为。

论文通过选取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2013-2015年度顿时名单,通过上市公司的直接控制人或实际控制人名称,识别出公告所涉及集团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作为实验组的样本公司,共133家次。另外,选择未被巡视的央企作为对照组样本公司。研究期间为2010-2016年,提出了金融类公司、变量缺失样本以及STST*公司,最终得到2043条观测值。

论文选择招待费开支的对数作为衡量腐败的变量,并选择人均招待费与差旅费之和的对数作为腐败的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党的巡视制度对央企高管腐败行为的抑制作用,以估计央企被巡视前后高管腐败水平的变化,相较于未被巡视的央企在同时期高管腐败水平的变化是否更大。

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不受巡视制度影响的央企,被巡视央企的高管腐败行为显著得到抑制。本文还通过未被巡视影响的民营企业作为参照组、选择在职消费替代变量等多种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与假设一直。说明巡视制度已然成为我国央企腐败治理中标本兼治的重要抓手,推动着反腐常态化的持续和深入。

论文从制度理论出发实证研究巡视制度对腐败的影响,既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也弥补了巡视制度对公司治理影响的执政研究的空白。同时,建立巡视制度这一重大创新,为制约权力运行进而腐败治理提供了新的制度安排。本文首次选择该制度与腐败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后续相关研究拓展了思路,也为我国巡视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报告结束后,张国清教授为报告者做出点评和意见。本次Seminar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