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厦门大学会计学科教师与研究生系列Seminar”之二十于下午3点准时举行。这次Seminar的报告人是会计系博士研究生廖方楠,她与到场的会计系师生分享的论文题目是《独立董事连锁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报告人廖方楠同学首先对此次研究进行了概述,即为什么独立董事连锁会影响内部控制质量。首先因为独立董事在多家公司同时担任会对其认知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这就导致对信息桥和声誉等产生影响并会引起学习效应,最后在这个机制下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
接下来廖方楠同学阐述了她研究此课题的动机,主要是基于实务和理论两个方面出发。首先实务方面,近年来独立董事连锁的例子越来越多,并且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舶来品”一直备受争议,被称为“花瓶董事”、“不懂事”等。其次《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指导意见》等放大了内部控制建设中独立董事的责任。第三,独立董事连锁现象普遍,高质量内部控制与连锁董事个例等。从学术界来看,主要基于传统和高阶理论对比、内部控制软因素分析、“独立董事之谜”以及传统独立董事个体特征或比例特征趋同需要其他突破口。
第三方面,廖方楠同学介绍了此次研究的贡献。首先从研究动机中提到的“独立董事之谜”,此次研究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可以通过实证研究确认独立董事连锁是否会对内部控制有影响。本研究拓展和丰富了独立董事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表明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发挥软因素的作用,从独立董事本身入手,对于我国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政策制定、独立董事的职业规划、企业内部控制实务、企业的审计委员会团队建设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紧接着就进入此次研究的主体部分研究假设,廖方楠同学提出了两个假设。假设一:相对于无独立董事连锁的公司,有独立董事连锁的公司内部控制更高。假设二:不同风格的连锁独立董事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有相关关系。根据假设廖方楠同学具体讲解了研究的设计、模型设定、变量定义及计量方式、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等详细内容。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独立董事连锁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更高。且不同独立董事连锁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财务背景、法律背景、审计委员会背景等职业背景;男性,年龄较年长;海外经历的独立董事连锁更利于学习效应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了连锁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分析独立董事连锁的影响机理后发现,独立董事连锁后从提高勤勉程度的路径为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机会,直接降低了知识传递的成本。
在报告过程中,主持人张国清老师对廖方楠同学的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也引发同学们关于报告内容的讨论与思考。